首頁 > 新聞 > 大陸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榜單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
2022-05-30 09:15 作者: 姜曉丹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VIEW:
自2016年入駐深圳前海青年夢工場至今,郭瑋強的公司已申請了20多項發明專利,與10多個海內外知名箱包品牌進行合作,完成了多輪融資,「深圳的政策優勢與廣東完善的產業鏈配套,深港兩地產業互補優勢,讓香港的技術研發成果迅速在深圳落地,實現了公司的快速發展。」
「香港很多高校的科研項目,進入生產或者產業化時,一般都會落在廣東。『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是近年粵港澳科技合作的潮流。」香港科技協會會長林至穎說,港澳的科研優勢和科研成果,與廣東的強大製造力相結合,迸發出巨大的技術引領效應。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科創故事不斷上演。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加快建設。
設施建起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全面提速。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穩定運行,未來網路試驗設施(深圳)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設並上線運行。「十四五」時期,大灣區將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鵬城雲腦網路智能設施、先進阿秒雷射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和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更進一步。
「部分大科學裝置已實現面向港澳和全球開放共享,中國散裂中子源3臺譜儀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近500項用戶課題,其中港澳用戶占比超過10%;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港澳網路專線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超過200家。」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表示,大灣區內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不斷加快,其所能發揮的聚人才、聚成果的作用將極大提昇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
平台搭起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加快。廣州國家實驗室掛牌成立,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創新中心試運行,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在香港成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等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獲批設立,跨區域、跨領域、跨產業的綜合性技術創新平台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1年底,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已集聚港澳及內地優質創新資源6萬餘項,吸引全國750多家優質科技服務機構和3000多家科技型企業入駐,上線科技服務產品3600多件,促成交易服務額8.68億元。
要素聚起來,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聚焦新一代資訊通信、先進電池材料、高端醫療器械、智能裝備、智能移動終端和超高清視訊等細分優勢領域,大灣區培育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項目全面啟動建設。據統計,廣東省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已超過3億元人民幣,惠及10餘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
創新戰略落實落細,創新成果加速湧現。2021年,大灣區內珠三角9個城市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5.7萬家,專利授權量達到7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近10萬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高於北京、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在提昇創新能力方面效果顯現。
日前,由深、港、澳共同發起的「科創中國」大灣區聯合體落戶前海,首批將建設大灣區創新藥物中心、大灣區智能製造中心、大灣區碳中和技術與產業創新中心、亞太電競中心和「科創中國」大灣區產業發展基金。這將是大灣區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的又一次嘗試。
資源聚集增強創新能力,促進技術進步,進而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粵港澳大灣區正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 責編:
- 升空9032米!中國科學家創造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 2022-05-16
- 一季度 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5.8% 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穩 2022-05-06
- 中國數據產權保護將承認數據處理者合理收益 2022-04-28
- 問世以來,青蒿素已挽救數百萬人生命 「中國神草」,造福世界 2022-04-27
- 世界領先新型復興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上線運行 2022-04-24
- 知識產權保護是推動全球經濟持續復蘇的重要驅動力——博鰲亞 2022-04-21
- 國家智慧產權局:到2025年實現全國智慧產權人才超100萬人 2022-04-01
- 國家智慧產權局:依法駁回涉冬奧會、冬殘奧會商標註冊申請 2022-03-23
- 《世界河流幸福指數報告2021》發布:長江幸福指數達一般偏上等 2022-03-23
-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世界第一 20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