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從1700米隆升到4000米? 中國科學家揭秘青藏高原中央谷地「長高史」
2022-02-11 10:06 作者:陸成寬 來源:科技日報 VIEW: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構造地質演化、岩石圈深部動力學、古高度、古溫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氣候模擬等多領域、多手段綜合研究,成功解謎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的隆升過程,並揭示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對地表圈層環境產生巨大影響的開始。相關研究成果2月10日線上發表于《科學進展》。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這項研究打通了圈層隔離和學科界線,在青藏高原各圈層時空演化研究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對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示範作用。」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介紹。
從1997年起開啟解謎研究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在高大的岡底斯造山帶和中央分水嶺造山帶之間曾發育一個與現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從西嚮東,沿著現在的日土—改則—尼瑪—班戈—那曲—丁青一線分布。
從1997年起,丁林帶領團隊持續在位於中央谷地中部的倫坡拉盆地開展野外考察,試圖解開中央谷地隆升的謎團。
倫坡拉盆地隸屬班戈縣,面積約3600平方千米,海拔約4700米,年平均溫約0℃,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屬於典型的高寒季風性氣候,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機制及環境—生物效應的熱點地區。
「我們在盆地內共發現了9套火山灰。利用鋯石鈾鉛測年的方法,確定了這些火山灰的絕對年齡,建立了倫坡拉盆地50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沉積地層絕對年代框架。其中,下部牛堡組地層沉積年代為50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上部丁青組地層沉積年代為29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熊中玉博士介紹。
在此年代框架基礎上,研究團隊與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合作,在青藏高原首次利用古氣候模擬的方法確定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的降雨模式為冬、夏兩個季節的雙峰式,並結合降雨量、地表蒸散和土壤水分含量等,揭示了古土壤鈣質結核的形成季節:牛堡組下部古土壤鈣質結核的形成時間為3—6月,而牛堡組上部古土壤鈣質結核的形成時間則限定在5—6月和9月兩個階段。
從3800萬年前開始中央谷地快速「長高」
同時,研究團隊還創造性地使用地表空氣濕球溫度和濕球氣溫直減率定量恢復了倫坡拉盆地地表高度變化歷史。
研究結果表明,約5000萬年前至3800萬年前,青藏高原呈現為「兩山夾一盆」的地貌特徵,岡底斯山脈海拔約4500米、中央分水嶺山脈海拔約4000米,牠們之間夾著海拔約1700米的中央谷地。中央谷地氣候溫暖濕潤,降水由西風和季風共同主導,亞熱帶動植物繁盛,是高原內部的「香格里拉」;約38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以倫坡拉盆地為代表的中央谷地快速「長高」為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標誌著青藏高原主體部分形成。
「伴隨中央谷地隆升和全球氣候變冷,高原中部溫度顯著下降,降水減少,並且南部季風作用相對增強。」熊中玉說,氣候變化導致高原中部從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生態系統轉變為寒冷乾燥的高寒生態系統,主要地表植被為高山草甸。
「綜合區域內古高度、構造活動、岩漿作用等證據,我們認為,導致中央谷地隆升的深部地球動力學機製為俯衝的拉薩地幔拆沉、軟流圈物質上湧及上部地殼縮短。」丁林說,同時,由青藏高原深部圈層作用驅動的高原生長過程,是高原地表圈層演化和鏈式響應的內源驅動力。
結合團隊前期研究,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雅魯藏布江縫合線以北,從造山帶髮展為高原主體的時間為3800萬年前至2900萬年前的晚始新世和早漸新世,而雅魯藏布江縫合線以南的喜馬拉雅山脈於25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的中新世早期才達到現今高度。
- 責編:
- 用水從岩縫驅趕油氣,可以做到如此精細 2021-11-26
- 物聯網全時監控 估111年上線 2021-07-14
- 中科學家從海洋中發現能降解塑膠的菌群和酶 2021-04-28
- 數學語言:宇宙中的共同語言? 2021-04-12
- 快速從頭馴化四倍體野生稻 科學家在水稻「祖先」身上找回稀缺 2021-02-05
- 貓科動物克隆技術獲突破 「平安」健康存活 2021-01-15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2021-01-05
- 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 2020-12-14
- 人工智慧為電影注入豐富可能 2020-10-19
- 袁隆平「超優千號」創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