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如由中文書名《天堂蒜薹之歌》翻譯成英文書名《The Garlic Ballads》;它顯示出譯者超凡的翻譯能力,推動了中國作品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The Garlic Ballads》後來還成為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媒婆」之一。
再如由英文術語名TOEFL翻譯成中文名「託福」;這一譯名佳作是「對非英語國家留學生的英語考試」(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縮寫的音譯。術語翻譯有音譯、意譯和形譯三種基本方式;翻譯時應考慮本族語的語言特點和已經形成的術語體系。
然而,也有些譯名不夠規範或準確,有的甚至鬧出了笑話。比如有人居然把人名Chiang Kai-shek(蔣介石)錯譯為「常凱申」; 把地名Texas(得克薩斯)錯譯為「德克薩斯」;巴西的Amazon(亞馬孫)是熱帶雨林地區,被錯譯為「亞馬遜」,而「亞馬遜」則是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
還有譯名不統一的問題,如現代計算機之父C. Babbage的中文譯名就有「倍倍琪」「巴巴奇」「巴巴吉」「巴貝治」「巴比傑」「巴比基」「白貝治」等 20多種;就是同一本書(《科學技術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也會有不同的譯名「巴比奇」(第183頁)和「拜比吉」(第484頁)。可見譯名相當混亂。
眾所周知,人名翻譯常有兩大原則:一是「約定俗成」,二是「名從主人」。約定俗成是指經過長期社會實踐而確定或形成的人名翻譯,如歷史上的英國首相張伯倫(Chamberlain);名從主人是指翻譯一個人的名字,應該根據他/她的出生地和本族語來翻譯,如德國足球明星米勒(Müller)。
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先生有句名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躕」,可想而知他在翻譯專名時,也常常為了一個準確且神妙的譯名而寢食不安、日思夜研。此外,嚴先生還將譯名的釐定看作是翻譯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譯名是一項學術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而準確、統一的譯名極為重要。正如著名學者周海中先生在《關於Babbage漢字譯名》一文中所說的那樣:「譯名統一,讀者幸甚;譯名混亂,讀者受苦。」因此,譯名與概念應始終保持統一,不允許將同一概念隨意變換譯名。
總之,在譯名工作中,一定要嚴格遵守規範與統一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經得起大家檢驗的譯名。可以說,對待譯名工作應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文/范蕾(作者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